返回 顶部

南京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近1.4万人,年轻人超三分之一

来源:江苏民政 发布时间:2023-09-01
字号: [小] [大]   
来源:江苏民政 时间:2023-09-01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了坚持。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我服务今天的老人,就是服务明天的自己。”在日前落幕的我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上,代表南京参赛喜获一等奖的养老护理员张露说出了“90后”的青春感言。

此次参赛选手平均年龄31岁,其中“90后”占比71%,本科和以上学历占比75%,体现出全省养老护理员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发展趋势。

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优等生”,南京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近1.4万人,其中“80后”“90后”超1/3。年轻人如何在养老行业绽放青春梦想?如何凭借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老人?

故事

“90后”服务“90后”,

用青春年华让“夕阳”更红

提起养老行业从业者,不少人尚有“年龄大、学历低、待遇低”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这一现象早已悄然改变:“90后”年轻人服务“90后”老年人成为常见现象,“朝阳”守护“夕阳”的故事正在温情上演。

竞赛获奖者

/ 被惦记、被记挂、被依赖

“奶奶,您是想躺着测血压,还是坐着?”张露回忆道,以老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此次竞赛的重要考核标准,“凡是服务前没有做沟通评估的,都要被扣分。”

这难不倒有7年护理经验的张露。事实上,张露的日常沟通比竞赛时更烦琐。

“护理员工作的每一天,都需要细心、耐心和爱心,还要不断总结,持续改进照护计划。”张露说,比如给老人翻身,要一直在实践中总结,用什么样的方式,老人才最安全,自身最省力。

在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医养中心,八九十岁高龄、失能失智的老人不少。张露为经手的每名老人量身制订服务计划,聊聊家常、推荐绘本、分享戏曲……代沟不知不觉被弥合。

2016年7月,23岁的张露从大连职业技术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离开家乡,来到祖堂山社会福利院。

7年间,张露和院里的爷爷奶奶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有了感情就有了牵绊,她习惯了他们,他们也习惯了有她。

“爷爷奶奶没有看到我时,会担心地向护士长询问。”张露告诉记者,自己只要在岗位上,就会去每个房间问候老人。有的老人常常忘事,甚至大小便都难以自控,但想到与老人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她选择了坚持。

“护理不仅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一份责任。这种被惦记、被记挂、被依赖的感觉,就像我真的是他们的家人一样。”张露动情地说。

“规范的评估有助于得出更准确的结果,从而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更多会从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入手……”8月19日一见面,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蒋贞仪就与记者聊起了“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评估”课程。

蒋贞仪大学主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016年9月毕业后,在南京众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事养老评估工作,先后独立负责项目数十项,开展民政老年人能力评估、长期护理保险评估数万例。

“自己做饭还是出去吃呀?”“平时家务谁来做啊?”“每天跟老伴一起去打牌吗?”……当天,在建邺区兴隆街道金典社区万达西地小区,蒋贞仪拿着一份翔实的老年人能力评估表,一边询问,一边在相应的项目上打钩。

针对蒋贞仪的问题,81岁的刘蓉香一一作答。

“可不要小看这些看似唠家常的对话,它们可以反映刘奶奶的腿脚是否灵活、记忆是否准确。这些问答看似简单,但也有许多小技巧。”蒋贞仪表示,如果真的按照表格里标的那样,一条一条去问老人,给他们打分,老人多少会有些反感,所以评估需要在轻松愉快的谈话场景里完成。

除了聊天,还要进行细致观察。蒋贞仪介绍,不少老人在评估时会对自身情况有所隐瞒,“我们就通过观察和沟通给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像刘奶奶起身的时候,因为头晕会下意识扶着椅子,询问后得知她有高血压,还曾得过脑梗,于是提醒老人平时需要多加注意,按时用药。”

核对信息、询问、记录、拍照……一套评估流程下来,30分钟过去了。蒋贞仪说,刘奶奶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还不错,能力被评估为“自理”。

老年人身体能力评估是项长期系统性工作。蒋贞仪说,评估师可以速读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密码”,从而确定服务类型、照料护理等级和养老服务补贴领取资格,以便对老年人实施个性化养老服务。

养老机构负责人

/ “年轻人有新理念新方法”

“刘爷爷,天气凉快了,您要经常下来兜兜风。”“吴奶奶,今年有志愿者来院里,去剪个漂亮的发型。”……每天,在秦淮区悦华安养院,碰到熟悉的老人,杜霖都会热情地打招呼。

老人们也喜欢这个阳光大男孩,经常拉着他的手,唠唠家常,叙叙旧。

“95后”杜霖,已从事了8年养老护理工作。起初,家人的反对、现实与预期的差距,也让他打过退堂鼓。

杜霖告诉记者,父母刚开始不明白,他上了这么多年学,怎么最后选了一个“伺候人”的职业。但在工作过程中,身边的人都对杜霖很好,令他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我服务过的一对老夫妻,爷爷失能,奶奶失智,两人住在不同的房间,但奶奶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问爷爷怎么样了,要去找爷爷。晚上我送奶奶回去睡觉,她说她不睡,要去看爷爷。我当时觉得,如果一辈子能有一个人这么惦念我,我会感觉特别幸福。”杜霖说。

被老人需要,给老人带来快乐,这让杜霖感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最终父母也认可了杜霖的选择。他是科班出身,坚持对入住院内的老年人通过分析身体情况与病史制订细致化、个性化的护理与康复计划,也得到老人及家属的赞扬。

“充满爱心、带着韧劲”,是同事对杜霖的评价。杜霖不断打磨专业护理技能,总结积累实践经验,陆续获得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区赛、市赛一等奖,秦淮区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如今,28岁的杜霖已是南京养老护理行业小有名气的专家,担任悦华集团秦虹区域副院长,负责多家医养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管理。

“我看好这个行业,年轻人有新理念新方法,我相信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把这个行业做好。”杜霖充满自信地说。

变化

年轻态,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80后”“90后”超1/3

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目前,全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陆续进入中高龄。“七普”数据显示,南京老龄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47个百分点,达22.17%,养老形势异常严峻。

然而,谈及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许多人依然难以消除刻板印象——“照顾老人日常起居的事儿,谁家孩子专门去学这个?”“又苦又累,年轻人干这个有啥前途?”

事实上,这些刻板印象早已过时。如今,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日常看护、生活照料,而是对老人“身、心、灵、社”的全面关怀。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年轻社会工作者,无疑是实现养老服务新内涵的重要支撑。

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会长易婕介绍,现在的年轻人不少是在“421”结构家庭里长大的,跟家里老人感情很深,能把对家里老人的爱,倾注到日常工作中。

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适应新时代老龄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社会服务、经营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在政策激励下,近年来,一大批年轻人积极投身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有的从事养老护理员,有的开办养老院……他们在岗位上学技术、比技能、强本领,用青春辉映最美“夕阳红”。

“养老服务行业正朝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并成为吸引年轻人就业的新选择。”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周新华介绍,目前南京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近1.4万人,其中“80后”“90后”超1/3。

随着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养老市场呈现出巨大需求和发展潜力。一大批像张露、蒋贞仪、杜霖这样的年轻人投身养老行业,他们正尝试消弭误解,在创新中磨砺,在坚守中成长。

举措

“十百千万”计划,

助推养老服务人才“双向奔赴”

高素质年轻人的加入,为养老行业不断注入生机。然而,“人才之困”,依然是当前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痛点,也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亟待突破的关键难题。

如何吸引、留住年轻人?南京市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难题,消除痛点,让养老从业者在待遇上有甜头,在事业上有奔头,在服务上有劲头。

政策引人,改善养老服务人才发展环境

2020年,《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对养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激励保障、合法权益等方面提出要求。

倪燕,2020年斩获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养老护理项目冠军,被认定为“江苏工匠”。2021年,她又在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冠。

2013年,26岁的倪燕应聘到点将台社会福利院。“刚开始为找工作来到养老院。后来,我丈夫的爷爷瘫痪在床,我用所学照顾老人,让他舒适地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减轻了家庭照护压力,很有成就感。”倪燕坦言。

目前,南京市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十百千万’计划”列为重点工程,提出到“十四五”末,培养国家和省级养老服务领域技术能手10名左右、领军型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100名左右,新增护理员队伍3000名以上,开展养老服务领域培训30000人次左右。

多元育人,提升养老服务人才专业技能

在实践中,南京市坚持建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既要通过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综合素质,更要多途径吸引有爱心、有技能的人员加入。

“喂失能、半失能老人吃饭,不流不呛;移动比自己体重重四五十斤的失能老人不费劲……这些小事,处处体现养老护理的专业性,都有诀窍。”常娟告诉记者,比如失能、半失能老人吃饭,食物温度、身体角度、喂食速度、顺序都有标准;将瘫痪老人从床上移到轮椅上,怎么搀扶、哪只手和哪条腿是着力点、怎么用力都有特定技法。

南京市已建成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民政部养老护理人才培训基地、民政部常娟技能大师工作室及5所省级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每年分层分级开展养老从业人员培训,2022年培训超过8000人次。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设立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点,“滚动开考”,免费为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认定服务。

吸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进入养老行业也在推进。到“十四五”末,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与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配比将达到100:1;发展互助养老,注册志愿者4.8万人,完成订单80.2万个;建立市、区、街镇、社区四级“银发顾问”体系,近2000名专业养老顾问通过“坐诊”“巡诊”,免费提供养老政策咨询、量身定制养老方案。

真情暖人,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社会认同

养老行业身心累、待遇不高,社会大众认可度也不高,更加需要加强引导,营造关心养老行业、关爱养老从业人员的社会氛围。

南京市出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位津贴发放、积分落户等政策,将原来仅与工作年限挂钩的岗位津贴,调整为与工作年限、技能等级挂钩;积分落户办法,从原先的服务每满1年加3分、累计不超过30分,调整为服务每满1年加10分、累计不超过50分。

周新华介绍,对从事养老护理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南京市一次性给予3万~5万元“入职补贴”;对工作满一定年限的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津贴”,并与技能、年限双挂钩。今年1月,南京向全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一次性发放节日慰问金500余万元。

除了真金白银强待遇,南京市还将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列为全市一级竞赛,每年进行全员比武,对优秀选手按规定授予“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技术能手”“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健全培养培训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措施、推广技能等级认定,我市将继续探索创新实践,建设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周新华说。

原标题:《南京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近1.4万人,年轻人超三分之一》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