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7项经验获住建部推广,数量全国第一!解锁重庆城市更新“密码”→

来源: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23
字号: [小] [大]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24-04-23

阅读提示:

重庆7项经验做法获住建部“点赞”

1、统筹谋划城市更新制度、机制和政策

2、开展城市更新专项体检

3、渝中区戴家巷老街区探索“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实施模式

4、九龙坡区开展“三师”进社区行动

5、鼓励用地指标弹性配置

6、开展“三师进企业、专业促更新”行动

7、探索微更新一体化运营方式

最近,南岸区南坪街道后堡社区又火了。这里的废弃建筑被改造成“会客厅”,凉亭变身咖啡店,具有80年代印记的文创景观设施吸引一批年轻人“打卡”。

后堡曾是老重庆人记忆中最具“烟火气”的繁华地。随着时代发展,脏乱差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匮乏,让许多居民搬离此地。2021年,这里启动综合改造“手术”,短短两年多时间,楼宇、街道、店铺得到改造,特色小店争相入驻,片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后堡片区的“逆生长”,是我市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市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通过完善公共服务、盘活闲置资源、融入历史人文等举措,使得一个个老小区、老厂房、老楼宇、老遗迹,变身宜居地、打卡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历史文脉传承地。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出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中,我市有7项经验做法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贡献这么多经验做法,我市城市更新究竟有哪些亮点?记者近日走访了部分城市更新项目,解锁重庆城市更新“密码”。

密码一:

做实做细城市体检,精准治疗“城市病”

陈先生家住江北区鲤鱼池。这里虽然紧邻观音桥商圈,却找不到像样的公共活动场地。

2022年,长安三工厂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陈先生“家门口就 有活动场地”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主要归功于江北区开展的城市专项体检。

“我们在城市体检满意度调查中了解到鲤鱼池片区居民诉求。考虑到这里有长安三工厂等工业遗产闲置,就把居民诉求纳入三工厂更新方案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王文静说。

按照规划,三工厂片区将实施长安科技创新中心、长安文化国际商业街、老旧小区微更新、生态居住区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等更新“手术”,打造重庆时尚消费新地标和居民宜居生活新空间。

▲长安三工厂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效果图。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记者了解到,我市中心城区已全面启动城市更新专项体检试点,搭建起汇集94个街道、706个社区、17.7万栋建筑基本信息的中心城区存量资源基础数据库,以及包含120项指标的城市更新专项体检指标库,通过识别低效、老旧、隐患、潜力空间,形成问题清单和待更新资源清单,明确更新总体方向。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我市开展城市体检以来,已累计发动20余万市民参与城市体检,收集有效居民问卷、提案超过16万份,累计生成700多项专项治理工作建议,多部门联合行动解决500余条市民提案中反映的“城市病”问题。

“如果非要说重庆城市更新有什么‘独家秘笈’,我认为答案就是‘精准’。通过精准体检发现问题,再结合发展需要精准施策,让城市更新服务于城市长远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罗来军认为。

密码二:

向有限空间要效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作为山地城市的重庆,城市更新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是空间有限。为此,我市确定了“留改拆增”的更新原则,向有限空间要增量,由此催生了不少创意之举。

最近,家住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和平山社区的居民赵大爷,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原来,他居住多年的D级危房被拆除后,原地新建了一栋五层楼高的房屋,面积“增加”了1300平方米,自己和街坊邻居有了独立的厕所、厨房。

这是我市推进城市更新中的一个创新,即鼓励用地指标弹性配置,给予增加公共服务功能的城市更新项目建筑规模奖励,有条件的可按不超过原计容建筑面积15%左右比例得到建筑面积支持。此举使得和平山社区数百户居民受益。

类似的政策创新还有不少。我市统筹谋划城市更新制度、机制和政策,促进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改革审批权限、审批流程、政策制度,构建起以《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为统领的“1+2+N”政策技术体系,针对土地供应、用地转型、零星用地整合、产权转移及登记、功能配套、消防管理等制定了一揽子支持政策,还出台全国首部城市更新技术导则。

专业人士的参与,让重庆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把“螺蛳壳里做道场”发挥到极致。在九龙坡区红育坡社区白马凼小区微更新中,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等“三师”在小区持续开展1个多月的调研。针对居民希望增加公共空间的诉求,设计师在3000平方米的街心花园内打造了集纳11种功能的“大空间”,包括乒乓球台、活动广场、白马睦邻会客厅、立体停车场、健身器材、党建宣传栏等。“小区变美后,大家都喜欢到院子里坐坐,感觉自己又住上了‘新家’。”小区居民张国芬说。

▲九龙坡红育坡片区微改造后,环境焕然一新。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2400多名“三师”响应号召,为3200多个社区提供服务。去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三师进企业,专业促更新”行动,组织专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密码三:

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共谋共建共享治理模式

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层面的拆建和修补,更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高水平治理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市已启动城市更新项目288个,其中续建项目113个,完工投用49个。不少项目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共谋共建共享治理新模式。

此前提到的白马凼小区,就是全国首个采取PPP模式中的“ROT”(改建-运营-移交)运作方式进行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的老旧小区。该小区在微改造中引入市场主体,负责全过程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后续维护等工作,合作期限11年。

参与小区改造的愿景集团副总裁胡峰透露,白马凼小区进行微改造后,居民满意度达96.8%。随着社区环境的改善和功能的改善,当地商业租金平均涨幅超过20%。综合考虑停车收益、物业商铺管理以及社区运营等收入,项目预计8至9年可盈利。

得益于城市更新一体化运营方式,曾是破旧棚户区的戴家巷变身城市新地标。

渝中区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投资超过2亿元,政府投入1亿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崖壁步道建设和商业空间更新改造等兜补短板“手术”,剩余资金则靠引入社会资本及居民自发参与解决。

渝中区城市建设委员会人士介绍,戴家巷街区2021年对外开放,临街底商租金提高8至10倍。底商的兴旺反过来又加快了城市更新的步伐,居民累计自发筹集约1亿元进行房屋装修、加装电梯等,如今已形成40多家特色店铺,街区年产值超过1亿元。

▲渝中区戴家巷步道。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密码四:

营造消费新场景,助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将支马路或背街小巷打造成具有城市烟火气的“后街”,是重庆通过城市更新吸引人气、拓展时尚消费新场景的有益尝试。

4月20日,渝中区山城巷的游客络绎不绝,猴子咖啡、山城坝坝茶等热门店铺前排起了长队。这个长约800米的街巷,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重庆风貌,还引入酒店民宿、特色餐饮、文化艺术、文创零售等业态,节假日高峰期日均营业收入约8万元。

除了山城巷外,渝中区还建成戴家巷、小黄楼、大贵巷、鲁祖庙、妙街等一批“爆款”街巷,待开发街巷达33条,“后街”经济初具规模,业态以餐饮和文创艺术为主。未来,该区将围绕解放碑—朝天门商圈核心主轴,打造“一核两滨七街十巷”的“后街”经济集群。

“后街”经济蓬勃发展的不仅是渝中区。渝北区紫薇路、江北区莺花巷、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十二巷等,都是外地游客眼中的高人气“打卡”点。

以城市更新推动产业升级、片区焕新,我市还将鹅岭二厂、北仓、重庆钢铁厂旧址等老旧厂区打造成文创园区或博物馆,一批传统风貌区也迎来蝶变新生。

比如,沙坪坝区原鸽牌电缆厂旧厂区空间通过改造,变身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吸引近千名设计人才入驻。未来,这里将融入磁器口大景区建设,打造3A级旅游景区。

▲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实景图。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又如,渝中区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实施保护修缮工程,让30多栋老建筑重现昔日风貌,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该风貌区还打造了“跨境数字贸易产业园”,园区年产值超过40亿元。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