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城市更新:不止是食堂+养老院

来源:黄欣伟 发布时间:2023-12-20
字号: [小] [大]   
来源:黄欣伟 时间:2023-12-20

“完整社区”概念最早在2011年由吴良镛院士提出:社区本身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人是城市的核心,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应是一个“完整社区”(Integrated Community)的概念。

有两个数据:

1、人有四分之三的时间会在社区里度过。

2、到2035年,我国将有约70%人口生活在社区。

近期,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印发通知明确,将在全国106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在【美丽家园】、【两旧一村】之后,【完整社区】又来了!

一、完整社区同样“只有原则没有标准”

2020年8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附件《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中指出,完整居住社区是指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基本服务和设施的生活单元,也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

在各个城市的试点中,分别根据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等6大硬件设施的要求进行建设以“完整”:统筹配建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运动场馆、公园等设施,与十五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

那么,完整社区是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在N多街道开始配置的“社区食堂+养老院”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完整社区同样需要因城施策和因地制宜:

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来看,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现实情况。

不光是不同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甚至可以上升到不同经济体量、产业特征、区域规划、地段属性、建筑密度、消费方式甚至包括主流养老趋势等等!

平心而论,标准化更因是一个原则而被因地制宜,才能应对较为复杂的各地各区各社区的具体情况,以免造成社区风貌的千人一面,同时也尽可能杜绝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忙闲不均”,提升政府投资的精准到达和转化。

另一方面,社区范畴的划定。

今天的社区如何界定?

按照单一社区配置上述基础设施往往奢侈有余,也是对基础设施配置的浪费。

所以,若干个小区或楼盘构成完整社区,若干个完整居住社区构成街区,关于“完整社区”的划定范畴尤为关键,不仅有利于尺度精准地配置设施,也是保障“人均到达率”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这是完整社区落地转化的第一要义。

从今天的“社区食堂+养老院”在不同社区的流量、使用率、消费额、经营状况不同,就已经反馈——完整社区不仅是输送获得感,也要考虑其自生运维的可持续发展,善意已经全面进入精准投放的时代了。

二、时间、地点和人群,如何达成多数兼容?

社区的边界划分问题之后,【想要修缮一个“经得起追问”的完整社区】又要面对“时间、地点和人群”的三要素,这里不得不提到兼容问题:众口难调是现实,但激进地“一社一配”坪效较差,于是——尝试着尽可能的众口一调成为必然。

首先是时间兼容难,其中还包括过去时态和将来时态。

何谓过去时态?

因为建设期的先后,也因为社区属性的不同,势必导致不同时代的社区产品在硬件上的参差不齐,同时也因为空间和密度的关系,对于后天改造和配置升级的容纳度不同;

何谓将来时态?

时代在发展,社区和基础设施只会越来越先进越考究越人性化,但是一个完整社区想要服务和满足的时间周长该如何被设定?

这同样受到资金和资金使用率的拷问:虽然说城市更新有周期论,但不能因为有周期就忽视每一次更新的精雕细琢,不能粗放地依赖“反正还有下一次更新”。

其次是地点兼容难。

同一个完整社区的范畴里,可能相邻而居的老破小和豪宅:不同社区品质对服务设施的诉求是截然不同的,不能对“15分钟半径生活圈”机械理解而生成,一组社区配置如何让不同社区特别是不同社区的人使用、有用、愿意用?

如果愿意将人性化进入2.0版本的思考,就一定会因此而苦恼。

第三是人群兼容难,这里面同样需要面对坐标轴式的“两难”。

横向是不同人群不同诉求不同消费力的兼容,房地产营销中的“三房不要和一房相邻,一房想要和三房相邻”的玩笑背后,其实是两种业主之间不可否认也无法重合的鄙视链,这也是因为土拍协定有回迁和公租房导致商品房业主投诉的刚性矛盾。

纵向是物质丰富地区特别是一线城市的供给足够丰富,社区居民同时也是社会人,他们对于接受社会服务的源头出处选择,不仅是性价比导向,也蕴含着生活方式的原生认知差别,也是一个短期难以纠偏的深水区。

何况,需求每时每刻都在进化。

三、既要完整又要标准首要精准

完整社区建设所包含的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托育、充电桩、15分钟生活圈、社区卫生、家政进社区、“国球进社区”、嵌入式服务,基本覆盖了工程、老幼、配套、升级、医疗、文化、服务等各个领域,但照方抓药行不行?

鉴于上一段落所阐述的“时间、地点、人群”都在时刻变化,同样的指向化建设的结果可想而知,那么作为甲方的社区建设和管理方,如何做到“让政策动起来”?

一言蔽之很容易脱口而出:桥梁,但所谓兼容不易,桥梁更难。

既要满足“样样都有”的完整性,量化的具象要求所见即所得,虽然机械但也不可或缺;

“又要标准”不是指千人一面的标准化,而是相关配套设施不仅到位而且达标;

虽然说“既要又要还要”看似无解,但事实上兼容就是以不同应对动作来筛选和凸显管理水平的优劣,完整社区的各款配置原则在落地转化中都指向一个词:精准。

精准建设的源头在于精准设计,而精准设计的源头在于精准客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今天备受指摘的房地产并非一无是处,该领域因为竞争导致内卷而催生的精细化虽然到了强迫症的地步,但是不得不承认对消费诉求的细分达到了毛细血管的地步,包括针对人群、消费特征、行为排名、主要抗性、加分项归属等等,从“三房到底是85㎡还是90㎡”的看似较真中,承载着满满人民城市诚意的完整社区,是否也找到了路径?

通过客研,不仅可以给最终“如何侧重”的决策提供样本支持,也能给设计单位解决“经得起追问”的解套方案,这款在专业领域由客研到前策的解决方案,让建设和“毛估估”彻底划清界限,有理有利有节地提供获得感。

基层社区工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辛苦,因为“1000个业主心中有1000种完整社区”。正因为如此,精确找到“多数且可执行”的诉求可以勾画相对兼容的产品包,这是主观能动性可以尝试和挑战的——尽人事。

“完整社区”知易行难,设计前要“全过程依据民主”,这一课值得补。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