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端午粽子破局“老年危机”

来源: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2023-06-21
字号: [小] [大]   
来源:成都商报 时间:2023-06-21

实惠自食、精致养生、国潮文化……

  ■ 端午将至,年年的“粽”头戏,少不了新老品牌们的你追我赶,创新口味层出不穷。

  ■ 在6月11日~6月21日举办的第15届成都端午食品博览会暨粽子文化节现场,各大品牌各显神通,例如主打川菜风味的火锅肥牛粽、全素食的人造肉粽、一口一个的迷你粽……竞争激烈背后,是商家们对市场变化的捕捉。

  ■ “细分”是一大趋势,实惠自食、精致养生、国潮文化……针对不同的客群,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食品正在化解“老年危机”,将触角延伸到更多领域。

  自用与送礼

  同一套粽子价格可差几倍

  “自己吃还是送人?”在端午食品博览会转上一圈,每个展位的孃孃都会一边问候,一边热情相迎。

  早年间,在成都曹家巷沿街常有附近居民兜售自制粽子,“粽子一条街”的称号逐渐叫响。曹家巷品牌的粽子也来到展会,既带来了方便储存的真空包装,也有现场现包的新鲜粽子,一座座深绿色的小山堆在一起,散发箬叶的清香。几乎所有展位都有散装和礼盒,散装粽子重量普遍在100g~130g,荤粽售价为10元3个。“自己吃就买散装,跟礼盒里的内容都一样。”新都区冠生园展位的工作人员介绍,礼盒的价格从100~300元不等,“主要贵在包装。”

  例如,一款净含量1.365kg的礼盒含有10枚粽子和3枚咸鸭蛋,售价约为200元,而在该品牌散售区集齐同样的配置仅需不到50元,仅为前者价格的四分之一,类似的价格差在其他展位上较为普遍。

  节庆食品的过度包装一度受到诟病,曾被吐槽“要吃一半,丢一半”。记者走访发现,多数礼盒包装都较为紧凑,使用纸品、竹品等可回收利用材料,包装层数为2~3层。“实施过度包装‘限制令’ 后,各品牌都简化了包装层数,而且为了反复利用,会将包装盒设计成收纳抽屉、手提箱等形式。”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跳出同质化竞争 口味创新更是符号创新

  如今的“粽子争夺战”,早已不仅仅是“咸甜之争”。红烧五花肉粽、浓郁佛跳墙粽、醇香狮子头粽……商家恨不得把全国八大菜系全包进粽子,集齐各地的风土人情。新都区冠生园工作人员介绍,针对四川的口味,特别推出了辣子鸡粽、火锅粽、尖椒回锅肉粽等,“既保留了风味,也不会太过辛辣,老年人也可以尝鲜。”

  针对年轻人的喜好,展会现场也推出了抹茶软心巧克力粽、茶香莲蓉粽、白桃茉莉花茶粽等,几乎是“年轻人爱吃什么就加什么”。

  除猎奇外,粽子高端化趋势较为明显。《2022京东超市新口味粽子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售新口味粽子超过130种,鲍鱼、松茸、松露等高端食材获得青睐,本次不少展位的礼盒中也出现了它们的身影。不过,此类高端粽均不散售,要想品尝就必须承受一套礼盒所带来的溢价。

  如果要全家共享,可以购买单个重达一斤的七龙珠粽,包含了七颗咸蛋黄。如果追求轻盈少负担,也有“以小取胜”、一口一个的迷你粽。为了摘去头顶“高碳水、难消化”的帽子,搭上健康理念的班车,一些商家还推出了低脂糙米粽、藜麦粽等“养生粽”。

  “联名也是推销粽子的常用手段。”五芳斋的工作人员谈到,五芳斋和王者荣耀、乐事等联名赚足了噱头,让更多品牌意识到联名或许是“破圈”的捷径。

  “粽子就像一个载体,社会上什么东西火,就去抓相应的风口。”该工作人员介绍,粽子的口味和形态越来越多,不仅是消费者的需求所在,也是供给端主动创造新的市场,让低附加值的传统食品产生高利润。

  由于粽子生产门槛不高,要想跳出同质化竞争,就必须为其赋予独特的文化符号。“产品越新奇、越有话题性,溢价空间也就越大。”

  从“时令产品”到“四季可销” 老字号刷出存在感

  即便在端午期间火了一把,这种一年只消费一次的产品仍然困扰着厂商。尤其对于主打粽子的老字号五芳斋而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五芳斋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端午+”系列成为品牌大力发展的方向:开拓了饭团、八宝粥、速冻食品等赛道,以获取更高的毛利、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些产品大多以大米等谷物为原料,添加了坚果、芝士、椰丝等配料,让口感更贴近于流行。

  “在包装风格和文案设计上,我们也向年轻的品牌学习。”国潮风、插画风让产品外观看起来更精致,而诸如“爆料饭团”等一些双关语言风格的名字,也有助于在传播过程中留下“有趣”“活泼”的品牌印象。

  老字号还面临着区域性的口味偏好问题。“华东地区喜欢把粽子当作早餐天天吃,而到了四川,人们对粽子并不太感冒,品牌曝光度一年只有端午节一次。”这位工作人员提到,在华东以外地区,用副业刷出品牌“存在感”十分必要。

  市场快速变幻,“新”和“老”只是一个相对命题。“在消费品短缺时代,培育市场忠诚度相对容易,老字号也容易常青。但在物质非常丰富的时代,老字号只有丢掉功名簿、积极创新,才能重新走到前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张芷旖)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