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老有善养:以专业志愿者引领老龄友好型社区治理

来源: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3-02-22
字号: [小] [大]   
来源:南京日报 时间:2023-02-22

□任克强杜沙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模式的中国特色老龄化社会面临诸多挑战,专业志愿者的激活和加入,不仅能够缓解社区养老治理压力,也能够赋能基层组织,促使制度成果下沉生根,调动政府、高校、传媒、群众等各板块热情,有效覆盖中国现代化养老服务的各个方面,显著提升民生建设质量,彰显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温度”与“力度”。

        以秦淮区大光路街道尚书巷社区为例。尚书巷社区位于大光路主干道北侧,其东起解放路,西至龙蟠中路,南依大光路,北止明御河,占地约0.6平方公里。办公面积405平方米,社工19人,现有登记人口21437人,户籍人口15119人,流动人口6318人,总户数7306户。党员812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4836人,孤寡独居老人172人。有物业小区15个,无物业小区20个,老旧片区4个。辖区有南京电视台、南京海关、税务局、南京体校、南航初中、际华广场、尚书巷菜场等单位。

        立足尚书巷社区老年人口多、社区服务人员不足状况,探索建立专业志愿者队伍,推动以专业志愿者引领老龄友好型社区治理,形成解决老龄人口占比高的一类老旧小区社区治理的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扎实推进南京“一社区一案例”重点工作。

        一是组建社区专业志愿者队伍,探索现代化的志愿者管理和服务机制。针对老年人多的现状,组建服务社区老年人的专业志愿者队伍。立足瑞鑫兰庭小区前期组建的志愿者团队基础,组建专业志愿者队伍。专业志愿者队伍强调年轻化、专业化和在职化,以区别于传统志愿者队伍。专业志愿者队伍由辖区企事业单位志愿者、挂钩联系单位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和居民志愿者四类人员构成。一是辖区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统筹整合辖区的企事业单位资源,选取电视台、律师事务所等辖区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成为志愿者,探索就近动员机制。二是挂钩联系单位下沉志愿者。主要是市社科联(院)和区总工会等挂钩联系下沉的志愿者,这类志愿者主要是机关干部和有专业特长的知识分子,探索赋能基层机制。三是社区志愿者。包括街道、社区、民警、社区医护人员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探索网格服务机制。四是居民志愿者。完善以楼幢和楼层为单位建群,每户要有一位代表入群,最终确定每一个楼栋选择一位业主志愿者,探索邻里互助机制。

        二是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通过志愿服务精准回应服务需求。以尚书巷社区瑞鑫兰庭小区为例,该小区建成于2005年,有7幢楼,902户2521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37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75人,共有孤寡老人61人,独居老人57人。这是一个“两多三少”小区,“两多”——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需求多,“三少”——适老化配套设施少、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少、老年人活动场所少。社区老年人普遍存在心情苦闷、生活质量下降现象。而社区任务极端艰巨,疲于应付,社区社工、网格员流失严重,社区工作者力量不足。在有限的人力资源情况下如何为社区居民特别是社区老年人做好服务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尚书巷社区发挥专业志愿者作用,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瑞鑫兰庭小区老年人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促使老人与社会重新建立联系,改变其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三是借助专家学者专业力量,推动志愿服务特色发展。发挥省、市社科院专家研究优势,开展蹲点式、融入式调研和干预,围绕志愿服务助推建立适宜社区特色的精细化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跟踪调查,将瑞鑫兰庭小区经验在尚书巷社区复制推广,持续打造老龄友好型高效能治理社区。打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适老化配套设施、老年护理、养老床位等;加快老年人日间照料等社区托养机构的建设力度;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打造社区邻里节·便民服务日等主题活动。社区借助志愿者科技研究平台,积极拓展高端专家学者网络,邀请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江苏省社科院、江苏省委党校等在该领域内知名教授、青年才俊形成的专家梯队,以学术研讨的形式开展科学研究、政策咨询和专业指导,并聘任相关专家学者作为专业观察员定期参与到社区志愿者的培训、管理和文化培育之中。在此过程中,特别针对社区志愿者的管理、老龄化社区治理、志愿者和社工队伍吸纳等主要问题,积极和专家学者沟通取经,形成了相关研究报告和方案,以应对现在出现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治理困境。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教授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类别、志愿者动机等方面对尚书巷社区专业志愿者进行培训,提出要做有策划、有担当、有组织、有技巧、有敬畏的志愿服务者,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是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培育志愿文化和公共形象。建立专业志愿者微信沟通群。发挥社科联(院)专家优势,开展社区志愿者培训。培育志愿文化,倡导全员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宣传,在社会上引起对孤寡、空巢老人的强烈关注,同时让受到专业社会工作者服务的服务对象获取一些必要的医疗健康知识和安全知识,摒弃一些落后的生活习惯,缓解独居、空巢老人所居无人访、所需无人帮、所愁无人接的困境局面。邀请电视网络和纸质媒体开展现场采访,积极正面且完整地报道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典型事件,营造良好专业的志愿服务公共舆论形象。同时,社区积极参与各级评奖评优,主推“力争上游”的志愿者团队精神和集体形象,曾屡次斩获市级、区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各类机构的锦旗表彰。

        五是推进志愿者品牌化发展,探索打造“尚书志愿”品牌形象。社区采取“党建带妇建”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妇女志愿者这一分支队伍的建设,推进老年妇女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提升。2021年成立的“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队”,为辖区高龄独居女性老人提供志愿服务,荣获南京市第二批市级示范妇女微家,2021年度南京市优秀职工志愿服务组织。同时,依托江锐妇联、政法网格员(秦淮区法院)成立妇女维权增能小组,引导妇女合理表达诉求,提高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以“老年慈善”为核心,基于现有服务与管理基础,进一步挖掘本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潜力,探索与其他慈善组织或公益平台合作的战略模式,持续孵化属于本社区志愿服务的品牌,研发一系列具有本地影响力的服务产品、宣传资料、成功案例等,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也积极帮助其他兄弟社区展开志愿者服务管理和人员建设工作,将自身成功经验,以品牌传播的方式实现移植和复制。

    (作者任克强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杜沙沙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